清水与混凝土
发布时间:2024-05-07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一座城市的生命有如人的一生,在时间勾画的路途上踏出或深或浅的足迹。在历史风霜的沉淀与现代文明的妆点下,一座城的风貌又有如一个鲜活的人,在人们不同的视角下排列组合出万花筒般多样的风采。杭州,这个我不远万里到达的江南之地,也在我们共同度过的春夏秋冬中向我尽情抒写了她跨越古今的华美岁月。
来到杭城,便不能不来到西湖;而来到西湖,这杭城便打起伞来成为一名婀娜女子。趁开学前,我和朋友们去了一趟西湖。记得那天,我们远在北山街就看见断桥上人们步履匆匆。沿着桥面一路往下走,只见景色在人头攒动中若隐若现。我们漫步在湖畔,湖面倒映着山峦,泛光的水面上偶尔划过几只小舟和鸳鸯,荡起阵阵涟漪,为这水墨画般的意境增添了些许生动。目之所及的此番情景,才令我读懂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领悟了白居易的“一半勾留是此湖”。仿佛是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我置身于诗词歌赋里的意境中,醉心于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韵味。
或许是少了古人那样的闲情雅致,难止疲倦的我们对这如画的江南景色也渐生倦意。正当我与同伴们准备打道回府时,余光却瞥见一抹坐在西湖边长椅的身影——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落在她身上,诚然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我突然就明白西湖为何能够引得众人蜂拥而至了: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这里的任意一隅都能成为独属于你自己的空间,你可以驻足停留、欣赏甚至是发呆。在天人合一的氛围中,生活里的喧嚣黯然消失,时间的节奏悄然放缓,此刻我们与山水相融,心灵与自然共鸣。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也不再是千年前遥远的画卷,而是通过这西子湖畔将古今你我连接的文化纽带。这繁华城市中的一方恒久明亮的眼眸,在历史滚滚的车轮中始终为奔波的人们提供了一处歇脚之地。
当我洋溢着寻获梦里江南的喜悦之时,杭州却告诉我,这里有的可不只是情怀。这位古典美人摇身一变,点起夜里高楼的盏盏明灯,将我们带到西湖的另一岸。在这里,湖滨的灯火璀璨,霓虹灯下闪烁的是年轻的新风向。我站立在湖滨步行街的十字路口,却好似身处时空交汇处,感受着时间跨度上的张力,眼前绚丽的科技创新与身后的江南仙境交映生辉。不仅如此,移动支付与共享经济更是让人赞不绝口。随时随地的支付灵动地穿梭在日常生活里,无论是在西子湖畔买一杯奶茶,还是在湖滨商圈购物消费,只需要轻点屏幕,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完成支付。马路上,共享单车宛如流动的音符,于大街小巷轻轻响动。排列整齐的共享单车已然成为杭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向各路人展现杭州“绿色出行”的城市精神。杭州放任城市野蛮生长,保护自然生生不息。因为她知道没有人会拒绝一座永远年轻的城市,她同样明了,纷繁世事需要江南水乡的恬静。
城市的空间转变实际上在映射着人文意识的改变。政府在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仍留存自然生态,将杭州塑造成一座动静皆宜的城市。陈文锦老先生曾说过,西湖文化景观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审美方式,而杭州便以一方自然山水、一方钢筋水泥,衔接起古与今的文化积淀,掀起一场中式古典与前卫科技的碰撞。在时光流转之中,杭州并没有停留于江南烟雨,这座城市积极地用新面貌告诉世界,她不惧现代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