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伊朗使者

发布时间:2023-02-01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 伊朗 ] 玛丽 东华大学

  我出生于伊朗中部的卡尚小镇,这里以生产精美的波斯地毯而闻名于世。我们家族拥有200多年历史,世世代代以地毯加工和销售为业,在当地小有名气。因为出产的羊毛和丝绸地毯品质优良、做工精湛,产品远销欧洲和东亚地区。可以说,是家族的生意,为我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户。

  大学毕业后,怀着一颗探索世界的心,我离开伊朗去了加拿大,在一家电厂担任项目经理。在那里,我遇到了我现在的丈夫——萨利,我俩不仅专业背景相似,而且情同志合。在30岁之际,因为中国和伊朗的国际贸易不断升温,萨利和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们回到了伊朗并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业务主要是把伊朗的油气和手工制品出口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各种工业产品进口到伊朗。在此期间,我们结识了不少中国商家,从他们那里我开始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悠久的历史和现代的商机让我对这个东方大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越来越想去中国看一看。

  

  2007—2009年间,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我们的贸易公司订单量大幅下滑,为了寻找商机,我与丈夫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先后去了北京、天津和上海。在进行商业考察的同时,这次旅行也成为一次中国文化的体验之旅,由于正值新年,中国各地浓重的新年气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半年之后,我与丈夫又去了中国南方重镇——广州、深圳,那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林立的高楼和浓厚的商业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另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我们开始爱上这个国家了。2011年3月,我与丈夫第三次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西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商业考察,认为上海的经商环境更为国际化,并产生了长期居住在上海的打算。

  

  几番考量之后,我申请了东华大学管理与科学工程的博士课程,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商业和管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我半开玩笑地说,我与东华大学的缘分,其实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因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运输到了伊朗,从而推动了当地丝绸地毯制作工艺的进步。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西亚和东亚各族人民的往来,而我与中国的联系也开始于我们家族的地毯。

  在东华学习期间,我除了努力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以外,还十分热衷于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我不但要了解中国,还要让中国了解伊朗。我参加过3次国际文化节,负责伊朗展台的布置与展示;在《丝路情/民族风“一带一路”沿线百年时尚流行变迁实录》编写过程中,我也为柯玲、吴小军老师提供了不少素材,特别是伊朗服饰文化及其50年的时尚变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兴起,东华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倡导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东华大学与我的母校——阿米尔卡比尔理工大学签订了互换合作协议,从而为两国师生的交流铺设了一条“现代的丝绸之路”。

  

  在校外,我们公司与中国的贸易业务也在不断发展。我们两度参与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进博会”,并在中国开办了自己的店铺。六年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伊朗作为沿线国家之一获益良多。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为世界各地带来了共赢。我们家族的地毯产业就是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业务越做越大、越做越远。

  来到中国上海,来到东华大学是一种机缘,它就像用丝绸之路的丝带联结着我的家族、我的人生。从东华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希望与丈夫继续留在上海拓展公司的业务,寻找更多良好的合作伙伴,除了一线城市,我们还希望在其他中小城市形成销售网络。当然,赚钱不是我与丈夫唯一的人生目标,未来我们还希望继续探索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未知的领域,发现新奇,享受丰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中国和伊朗“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传播到自己国家及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发展提供了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平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带一路”也会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实惠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