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的煎饼,心里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3-01-31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 马来西亚 ] 吕纯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2年,我的家常充斥的期盼是早晨晾衣服时母亲透露的一声希冀,是炎热燥烈的下午时与姐姐嘀咕的烦躁,是饭菜即将入口时父亲在餐桌上发出的关爱。许多的瞬间,返回中国的期待在大家的思绪里。虽然身不在那儿,但我经常会想起在中国校园时的各种经历,有温暖心房的事迹、充满惊喜的新尝试、让心腹满足的美食,而其中,贯穿我校园生活的民间小吃——煎饼果子,让我联想起了我心爱的中国。

  

  点煎饼的最大乐趣就是围观煎饼师傅做饼的过程。无论是在闹哄哄的食堂、热闹的景区或繁忙的街旁,饼糊在师傅熟练的手里都如好捏的软柿子般,一勺下去,手腕一挑,顺滑的面糊还来不及逃到煎盘的边缘便被师傅一阵风的速度抹平,愣是被吓得定型了。这份面饼是煎饼的基石,更是核心,让我即刻想到了在中国深深打动我的力量——如今繁荣的中国,先进的设施、浓厚的文化色彩背后是依靠坚强及奋力的人民守护撑起的,而这份精神,我在大街小巷里始终能发现它的踪影,尤其是校园。例如,我看到同在社团里的同学们在撰稿时,即便自己倾注心血的稿子被反复修改,甚至大幅度修改后不被采纳,他们依旧用心来扛起每个新任务,像一个不倒翁,也从来没有因打击而抱怨,让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这份精神,就如煎饼面皮中的柔韧力量,是必备的,必须能弛能张,方能撑起整个煎饼的存在。

  

  煎饼的点睛之笔,就是师傅手里的作画,“哗哗”几下,就给饼皮上了一层神秘的酱料。别看这棕红色的酱和毕加索沾不上边儿,它的存在就是人们陶醉在这美食中的原因,散发着十足的吸引力。薄薄的酱,将饼的香味激发出来,与内馅完美地搭建了桥梁,使它得到升华。这就如中国的美德,所谓“德馨”,是促进国家在外繁昌发达,在内社会和谐稳固的凝聚力。有一次,我的亲人在高峰期挤地铁,车厢门开时,因羽绒服笨重,被人潮带得跌在地上。当时车厢内外都是赶着上车或下车的人,是极有可能酿成悲剧的。在茫茫人海中,恐惧迅速笼罩了她。下一秒,她身后的路人大声地喝叫了起来——有人倒了!别走这儿!接着,她的面前出现了许多援手,身边也围起了一群好心人士,帮助她脱离险境。美德,润物细无声,就像煎饼酱在饼里几乎找不出痕迹,却给整体注入了灵魂,让兴盛的中国多了人情味,富有生机。

  

  煎饼还少不了入嘴咔嚓响的薄脆,它凹凹凸凸,咀嚼时自带乐感,与软嫩的饼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软塌塌的面饼有了支撑,是一个主体,就如在中国的生活,并非平滑无比的,却因路途上的棱棱角角而精彩。我刚到中国时,对于许多新事物都感到好奇,如冬天时食堂各个椅子都会穿上毛毯及公园里处处可见下棋唱歌的老百姓的现象等。有一次,在一个秋风高冷的夜晚,我与同伴到另一所大学聆听一场民族音乐盛宴。当时,返校的大巴在音乐会中途便要启程。我与同伴们听得过于投入,以至于差合上一本书的瞬间就错过大巴了。是什么样的经历呢?在离开会场时,我们找不到出口,时间嘀嗒嘀嗒地流逝,我犹记在那庞大陌生的建筑物里兜兜转转的紧张感,以及随后在冷风飕飕的夜晚中奔跑至气喘吁吁的感觉。最后顺利上大巴后已是热汗涔涔,心在胸中嘣嘣直跳,好在没有耽误大巴。虽然在与时间赛跑时是万分忐忑的,但至今这个经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刀刻般的痕迹及宝贵回忆。这些,还有如薄脆上无数小丘的许许多多经历,让我在中国的生活难忘极了。

  

  师傅灵巧地一折一叠,香气四溢的煎饼就到眼前了。轻轻地掀开包装,袋子沙沙作响,一口下去,熟悉的味道在感官上跳跃,瞬间置身到久违的场景——冬天,站在冰窖般的大街上,路人来来往往,脚步皆被散发着浓浓烟火气息的煎饼铺子吸引,这一口热气腾腾是幸福;夏天,头上顶着烈日阳光,身上渗出的汗液似乎也带走了味蕾,这一口咸香唤醒了沉睡的知觉。在小小的煎饼果子中,我看到了我喜爱中国的各个方面,而它所承载的一切,更离不开从始至终一手制作它的煎饼师傅。这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固然能够享受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但要创造任何回忆,都在我们的手中。因此我很庆幸,能有机会从几年前至今,不断地创造属于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