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
发布时间:2023-01-31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 贝宁 ] 大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八年前,我从非洲西部的贝宁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开启了博士研究生求学之路。那时候的我,什么都不懂,一心想着去更大的世界看看。而现在,捧着沉甸甸的博士毕业证,带着老师们的谆谆嘱托,我怀抱着一份更大的责任站在了人生的下一个路口。该往哪儿走?该做什么?我想,中国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创新,是我的责任。在武汉的八年,真正是应了武汉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惊讶,时刻紧握发展机遇的城市,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各项产业发展。即便是被新冠肺炎疫情侵袭,这里也不曾停下发展的脚步。放眼全中国,像这样的城市比比皆是,它们都能够应对发展的变化,把创新当作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希望能把这份创新的动力带到非洲,让他们也感受一把创新带来的发展魅力。
协调,是我的责任。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是少数几个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减贫目标的国家之一,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努力,逐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物质的全面丰富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将给人类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这些,都是非洲人眼里的中国,是非洲青年人眼里的中国。如何让非洲也能实现协调发展,是我肩上扛着的一份责任。
绿色,是我的责任。我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我的母校与中国非洲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现在,它正积极推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合作,即将成立“中国—非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非洲学院”;未来,我的母校也将持续发挥在地质、矿产、能源、环境、海洋及空间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致力于走绿色发展道路。作为地大的博士毕业生,我会牢记母校的教导,把绿色发展推向非洲。
开放,是我的责任。非洲有句谚语说:“独行快,众行远。”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出人类社会发展新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正确把握,是中国致力于对外开放、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选择,更是我这名非洲青年的神圣使命。
共享,是我的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考验。中国人民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非洲正根据《2063年议程》描绘的“非洲梦”,联合自强、发展振兴,这是一项将非洲大陆各国转变为全球强国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梦”和“非洲梦”是完全可以实现对接的,这就需要中非之间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只有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行稳致远。“一带一路”倡议,从昨天的小溪流,已成为汇聚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河,它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道路。
面对此刻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青年人必须意识到肩负传承中非文明的重大责任,我们有机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进一步加强中非合作的未来。做参与者,读懂对方,非洲青年主动了解中国,融入中国,中国青年也要到非洲走走,多交流学习;做贡献者,吸取双方经验,不懈地深化中非传统友谊,携手前进;做引领者,知行合一,努力学习,成为具有远见和能力的一代人,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和领导者,推动积极改革,主动将所学知识致力于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第四届中国讲坛上,我讲述了疫情后在校园里亲历的感人故事;在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我向全球介绍了湖北武汉;在“首届非洲留学生论坛”上,我表示要与中国青年一道,为中国、非洲和世界的进步和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在首届中非文明对话活动中,我更是再次感受到“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世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时代属于新一代,中非青年应当有朝气、肯担当、负责任、敢作为。感谢与中国这八年的美丽邂逅,让我读懂了这份责任,让我成长为一个能够肩负重任的国际青年。让我们一起为构建美好世界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