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此初心,只此青绿
发布时间:2023-01-31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 喀麦隆 ] 萨利姆 桂林理工大学
今年中国春晚上的舞蹈《只此青绿》火了,荧幕上的青绿让我想起了留学的城市——桂林,我永远也忘不了桂林的那一抹青绿。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中国朋友带我去了一个叫作“仙人台”的地方,我找到了打开桂林山水的正确方式。“仙人台”位于桂林阳朔县葡萄镇一座无名的野山上。沿着一条驴友和摄影爱好者踩出来的小径往上爬,翻过一个山坡,眼前豁然开朗,满眼青绿!那雨后春笋般矗立的群峰是墨绿,婀娜多姿,形态各异;那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漓江是碧绿,在这里拐了一个U形的大弯,在群山间蜿蜒前行;那春日里茁壮成长,抽枝发芽的植被是嫩绿,微风轻拂,含笑点头;就连那在山水间缭绕的云雾,在这绿水青山间,仿佛也印染上了淡淡的薄荷绿,久久不愿散去。这里四下无人,远离尘嚣,就连漓江上游轮的汽笛声也被调成了静音。怪不得这里叫作“仙人台”,虽然看不见仙人,但是却能看到只有仙人才能看到的仙境。此时此刻我只想张开双臂,尽情拥抱眼前的美景,唱上一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老实说,初来桂林的时候,我对桂林是失望的。印象里中国的城市应该是像北京、上海、广州那样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可到了桂林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楼房,很难把它跟“现代化都市”联系起来。后来听老师解释才知道,桂林是一座旅游城市,“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是闻名于世,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为的是看桂林山水。为了保护桂林山水的原貌,不被高楼大厦遮挡,政府规定市区内建筑高度不得超过24米。哦,原来如此。为了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人放弃了高楼大厦,却保留了桂林山水的青绿。漫步在桂林街头,站上解放桥,桥下就是川流不息的漓江,不远处的象山正在把它硕大的鼻子伸进漓江,在江边静静啜饮清冽的漓江水。再往远处眺望,则是依稀可见的穿山和塔山。登上逍遥楼,隔江相望,东边七星公园的七座山峰已在那里默默伫立千万年,阅尽这座小城的繁华与沧桑。爬上叠彩山,你就会发现桂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竟是如此和谐共生,在大片青绿的自然山水中间包裹着如火柴盒般排列有序的灰、白、红的建筑,不但没有破坏自然风光,反而给这片青绿点缀了些许人间烟火气,一如中国山水画中少不了的亭台楼阁,渔樵耕读,不但不突兀,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桂林出行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你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码,立刻就能拥有一辆小黄车或者小蓝车。骑着它在桂林城里四处闲逛,丁零丁零的铃声回荡在桂林的街头,格外清脆悦耳。桂林的街头很安静,街上行驶的大部分都是绿色车牌的电动汽车,甚至连公交车都是电动的。绿色出行的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桂林人的生活当中。
滨江路是我最爱逛的一条路,路两旁的人行道上种了两排苍翠欲滴的樟树。这些樟树的树冠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大伞,把整条滨江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为人们遮住了烈日和酷暑。由于空气好,粗壮的树干上长满了青苔和藤蔓植物,仿佛树身上长出了绿色的绒毛。走在滨江路的绿荫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真是神清气爽,沁人心脾。滨江路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漓江。有一次我在滨江路上散步,被漓江边的一群人给吸引住了。他们大概有三四十人,身上都穿着绿色的马甲,有老人,有年轻人,还有孩子。他们一只手拿着一把长长的火钳,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塑料桶,在漓江的河滩上慢慢行走,翻拣着什么,不时用火钳夹起河滩上的什么东西然后装进塑料桶里。我很好奇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做什么呀?”
“我们在清理漓江边的垃圾。”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漓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养育了桂林人。作为桂林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望着他们远去的绿色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了漓江为什么会清澈见底,这一方山水为什么会绿意无限。原来有这么多爱她的孩子们在守护着她。
去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桂林考察时,曾深情地说:“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这句话说出了桂林人的心声,我想正是缘此初心,桂林才会“只此青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