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我与你共同努力
发布时间:2022-02-28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埃及] 阿瑚德 山东大学
2019年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以“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为主题,凡事喜爱思索的我,由此突然生出一个疑问:我与谁有共同命运,与谁共同行动、共同发展呢?难道这句话指代的关系只能是人与人之间或者国家与国家之间吗?难道人与国家不能有“共同命运,共同行动,共同发展”吗?在我正陷入深思的时候,耳边飘来陈奕迅的那首深情绵长的歌《十年》。这首歌让我情不自禁地惊呼:十年这个数字属于我和中国!于是,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我回忆起十年前的自己,回忆起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与许多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一样,这是我在小时候听到关于中国的第一句话。这句话谈论的是求知,是鼓励我们不管求知有多难,有多远,也要坚持学习、不断探索,然而由此“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家就在我的心中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也是我与中国的美丽故事的开端。
中国画习作 / 阿瑚德提供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我觉得这几句歌词描述了我学习汉语之前所了解的中国。我总是——“听说”:
听说,遥远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家叫作“中国”。
听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听说,中国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他们都长得像李小龙、成龙那样)。
听说,龙是他们的图腾,你到那里才可以看到。
听说,他们的语言叫“汉语”,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
听说,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完全不同,你去了中国难以适应。
还听说,中国人对陌生人不太热情,不太喜欢帮助别人,等等,“听说”了很多很多的传闻。只不过,这些传闻只能让我对“中国”越来越好奇,越来越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她的文化和人民。
当我考上开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时候,我心里百感交集,高兴之余,也有一点担心。我知道这是新的挑战,但是我相信这也一定是新的机遇。一个新世界在我面前打开,越熟悉,越热爱。再之后,时间流转到十年前,记忆的片段里,一个十七八岁的阿拉伯小姑娘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中国土地,第一次拿起筷子吃中国菜,第一次开口与中国人打交道,第一次与中国人结下友谊,第一次当老师教中国人阿拉伯语。还记得,从大连到北京只能坐12小时的慢车;还记得,当时中国只有QQ和人人网两种社交软件;还记得,每次出门时,都要先确定带好零钱、钥匙和重要证件……许多十年前的关于我和中国的回忆,既美好,又难忘。
时光如梭,我已浸染中国文化整整十年。汉语和阿拉伯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一开始学习非常困难,问题层出不穷,但是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凭愚公移山的精神,就能学好汉语,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渐渐地,我发现汉语是越学越好学,我的汉语水平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越学越惊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我还发现,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虽然有差异,但是不管是在传统道德,还是在某些礼仪风尚,抑或在人与人关系和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都有很多相通之处。
与中国人接触这么多年后,我发现,其实中国人跟阿拉伯人一样既友好,又热情。每次迷路、遇到问题或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伸手帮忙。他们跟阿拉伯人一样具有幽默的细胞,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都会笑得肚子疼。我还特意把往年的小品反复看好几遍,尤其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看到自然而然地背熟了。
作为一名中国文学研究者,我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文学典籍。每次读罢一本书、一本小说或是一首诗,我越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虽然我们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很远,虽然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虽然我们在语言、宗教信仰、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人,有感情。只因周围环境不同,所以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各种机会,甚至是创造新机会去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十年,学习语言,攻读硕士,圆梦博士,我已经有在中国生活的三段经历,每次到新的地方、交新的朋友、学新的知识,都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与许多难忘的故事,我也已经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写一本书,将我与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人听。
十年不易,岁月难忘,我由衷感谢我的家人一次又一次地全力支持我来中国深造,拓宽眼界,也由衷感谢中国政府给我们机会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非常感谢一路陪我和让我成长的所有的老师,感谢我所认识的中国朋友一直以来的热情帮助,感谢与我有一面之缘的中国人的热情与友好。十年前,我与中国结缘;十年间,我们一路向前,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十年后,我们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