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
发布时间:2022-02-15 文章来源:CSCSE 文图提供:CSCSE
[朝鲜] 张振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明朝(1368—1644)画家董其昌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曾读过很多故事,也去过很多地方,但真正与我结下不解之缘的,就是这个美丽、可爱的国家——中国。我对中国从初识的新奇到相知的喜爱,再到久别重逢时的赞叹,那些故事都静静地安放在我心底,鼓舞着我一路向前。
初识——承蒙庭训,心向往之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有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呢?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产生好感了呢?一切都得从我五岁那年的夏天说起。
七月盛夏,烈日炎炎,小鸟不知躲到哪儿去了,草木低垂着头,树上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声,好像都在烘托着那一天的炎热,也好像预示着我心中即将燃起一团火热。那天一大早,我那已经退休好几年的爷爷,突然穿起那身足以证明他一生荣光的军装,牵起我的小手来到“友谊塔”前,对我说:“孩子啊,你看到这座塔了吗?在这座塔下面躺着的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兄弟,你一定不能忘记他们啊!”我当时被爷爷说的话搞糊涂了,回到家我就问爷爷他们是谁,听了爷爷的解释后我才知道,里面躺着的是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自此以后,“中国”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与中国的故事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相知——舌尖品尝,耳畔回响
童年是人生中最无法忘怀的时光,就像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珍珠,经过岁月的沉淀,它们变得愈加珍贵。
回忆像一艘船,载着我梦回中国辽宁沈阳市。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童年阶段,在中国的小学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同时,我几乎走遍了整个东北三省,了解并深深迷上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国的美食、民谣和服饰让我感到十分惊艳。
在游览东北三省的时候,我吃遍了当地的美食,比如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地三鲜、哈尔滨红肠等,还有其他的地方特色美食,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重庆火锅、毛血旺和臭豆腐等。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美食也各有特点,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和元宵汤圆等。这些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每一种美食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就拿月饼来说,据说在元朝时,当时的平民百姓实在忍受不了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与朝廷对抗。朱元璋准备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发动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信息传递十分艰难。这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他命令手下人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当时吃的饼子里,再派人分头送到各地的起义军手中。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人马齐声响应,打得元军惊慌失措,节节败退,起义军大获全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的起义,朱元璋下令让将士们中秋节那天与民同乐,并制作“月饼”赏赐给臣子们。后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来。到现在,月饼的做工越来越精细,品种和口味也越来越多,满足了很多人挑剔的味蕾。一个小小的月饼,都有这么精彩绝伦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吗?
除了美食,我还喜欢中国的传统民谣和传统服饰。从那些传统歌曲中,我听到了跨越千年的吟唱与应和;在传统服饰里,我看到了色彩搭配的和谐,也由此看到了中国人的匠心和灵巧。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当时年幼的我。所以回国以后,我依然继续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至今都乐此不疲!
赞叹——飞速发展,英雄辈出
我们朝鲜有一句俗话叫“十年江山变”。光阴似箭,时隔六年,我再次来到中国,这里与六年前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这短短的六年里,中国已经普及了高铁、网购和手机支付,人们的生活变得非常便捷。这足以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程度,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充满了“中国速度”创造的奇迹。
除了经济发展让我赞叹,中国人民面临突发事件的勇气和团结也让我由衷钦佩。2020年1月,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在这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上下一心,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里,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疫情期间,我一直关注着相关消息,目睹了这场感人至深的人民保卫战,听到了科研阵地的捷报,认识了各行各业涌现的平凡英雄。在那些或振奋、或感动的故事里,我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相信拥有这样伟大的党和人民的中国,一定会代代传承“中国精神”,鹏程万里,蒸蒸日上。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如果人生是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如果人生是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幸运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带我与中国邂逅,我用自己的双眼、双耳、舌尖与心灵逐渐了解和爱上了中国,中国红成为我人生路上的别样色彩。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份爱的鼓舞之下,我与中国的故事将一直延续,相信那些关于中国的真、善、美也将永远流传和创造下去。